11月1日至2日,第十一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。大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,我校外国语学院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、《外语教育前沿研究》编辑部协办。我校党委常委、纪委书记、派驻监察专员宫向阳,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刘正光,外国语学院院长孟祥春,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蔷,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黄新炎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段长城等出席会议。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专家学者、一线教师参会,共话外语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。会议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宏刚主持。

宫向阳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,并向专委会创办二十周年表示祝贺。他强调,本次大会“融合创新:共筑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新生态”的主题与苏州大学“立足区域、服务国家、面向世界”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。未来,学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致力于为全国同行搭建高水平的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学术交流平台。
刘正光代表研究会向大会表示祝贺,并充分肯定了专委会在构建学术共同体、推动基层教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重要贡献。他表示,研究会将一如既往支持专委会发展,全力支持专委会工作,共同应对时代提出的全新挑战,携手开创外语教师教育的新局面。
孟祥春回顾了苏州大学外国语学科的发展历程。他指出,面对新挑战,外语教师教育应多元共生、动态平衡,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“生态位”。他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持续深化外语教师教育研究与社会服务,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注入新动能。
王蔷回顾了专委会的发展历程,指出外语教师教育需构建融合创新的新生态,要从“技术赋能”转向“生态赋能”、从“标准统一”转向“在地生成”、从“个体发展”转向“群落共生”。她期待大家能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共识,积极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。
会议分为主旨发言、特色发言和分论坛三个主要环节,从多角度探讨了新时代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。
主旨发言缓解,国际现代语言教师协会主席、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Terry Lamb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琼、王蔷,国际语言学习心理研究会主席、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教授Sarah Mercer,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尹弘飚分别围绕“语言教师协会与集体自主性”“教师韧性”“教师教育者角色转变”“教师教育者幸福感”和“中国教师专业学习社群”等五个议题发表前沿成果,为新时代外语教师教育提供了国际视野与中国方案。
特色发言阶段,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莲、杨鲁新,澳门大学副教授袁睿,我校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宏刚分别以“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框架”“卓越中小学外语教师培养”“自我学习范式”“生态视角下的教师心理”为切入点,分享了最新研究与实践探索。
分论坛设7大主题、17个专题研讨、8组团队展示、15场分组发言及10场研究生论坛,涵盖教育强国战略、生态视角下的教师发展、新课标与教材建设、教师心理与身份认同、数智时代教师素养、课程思政等热点议题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,讨论热烈。
本次会议汇聚了海内外顶尖学者的前沿智慧,充分展示了我校外语学科的办学实力与师生风采,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、强化学科建设内涵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注入了新动能。



